生活處處是教育

廈門心理咨詢-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gòu):生活處處是教育
案例道具:撕爛的袋子。
孩子在游樂場玩,看到剛在超市買的食品,最快的速度撕爛了袋子,狼吞虎咽吃起來。超市買完東西,營業(yè)員一般會用金屬扣封住。我們回去后如何取袋子里的東西呢?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第一時間從旁邊撕爛袋子,急不可耐的拿自己需要的東西呢?這是一件小事,可是小事不小。這樣做本沒有錯,不過是依著本能。然而我們提高一些標準,我們還可以如何做呢?我以今天他們撕爛袋子這件事情作為案例,來分享。那就是從金屬扣那里打開,不過得費些時間和耐心,袋子基本是完整的,購物袋還可以做垃圾袋使用。這樣的話就可以做到物盡其用,不浪費資源了。
教育道具:一撕到底的食品包裝袋
我們要吃密封袋里的食品,很多人喜歡一撕到底。這樣做也沒有錯,可以很快吃到食品。問題在哪里呢?萬一我們吃不完,那么因為撕的口大,就不好密封起來,結(jié)果很容易返潮,或者灑出來遭到污染??墒侨绻覀兯旱臅r候不是一撕到底,而是撕一個小口,只要食品可以拿出來就行了。這樣即使我們吃不完也方便密封起來,也不容易灑出來,這就是站在未來考慮長遠。
出了故障的糖果游戲機
電子游戲:剪刀石頭布,贏的一方獎勵棒棒糖。最后贏了三個棒棒糖,結(jié)果機器壞了出不來。他們晃幾下還是出不來,我看他們準備放棄走了,我就提醒他們,你們有沒有其他辦法呢?你們?nèi)〔怀鰜恚遣皇且馕吨腥巳〔怀鰜砟兀?/p>
有了,找工作人員。找來工作人員打開一看,確實機器壞了。原來有十幾個糖果都被卡住了,工作人員把這十幾個糖果給了他們。他們欣喜若狂,這次賺大了!孩子們興奮得分起糖來,有給我和他媽媽留下,很不錯。我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兩歲多的小朋友眼睛直勾勾的看著他們的糖,我就提示老大給弟弟兩個。那位幼兒的媽媽說,不用了,不用了。我說,孩子需要,他很羨慕,要滿足他。這件事情過后,我問他們,這件事情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孩子:遇到事情不放棄。我:如果你們當初放棄了,還會有這些嗎?所以當你不放棄時,想辦法堅持自己所得時,上天可能會給你額外的獎勵。所以,以后要不要克服困難積極主動爭取而不是怕麻煩動不動就放呢?孩子:克服困難堅持。
勝利的果實
孩子們玩投籃。老二投籃不小心砸到了老大的頭,老二儀式化的說了句對不起,面無表情。老大還是捂住頭部不斷說痛,顯然對老二的道歉不滿意。我啟發(fā)老二:你投籃把哥哥的頭砸疼了,該怎么表示呢?老二:我已經(jīng)說了對不起啊。一副不屑一顧的表情。我:是不是說了對不起就可以了呢?如果對方不愿意原諒你呢?是不是你認為說了對不起對方就應(yīng)該原諒你,扯平了呢?老二沉默不語。我接著說,那要看對方的反應(yīng)。如果對方選擇原諒,那是別人大度,我們要表示感恩。如果對方不愿意原諒我們,我們是否要用一種更積極的態(tài)度來回應(yīng)別人,而不是一副說了對不起就和我沒有關(guān)系了的姿態(tài)呢?我進一步說,那你自己可以體會一下,如果我打你一下,只是跟你說一句對不起,你愿意接受嗎?老二繼續(xù)沉默。我:所以,我覺得不是你我們說了對不起就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我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對方原諒我們的速度和程度。真誠的態(tài)度是不是更容易取得別人的諒解呢?我覺得,當哥哥還在捂著頭喊疼時,我覺得一動不動做個觀眾并不是一個合適的做法。如果是我,我一邊看繼續(xù)道歉,一邊會用溫柔的語氣去關(guān)心他,砸到哪兒了,疼不疼。直到他說沒事了,不再喊疼或者沒有情緒了。我們要對這件事負責,因為因我們而起,我們要負責到底,而不是說一句道歉就萬事大吉。處理完畢的最終結(jié)果是對方原諒我們,如果對方還沒原諒我們,我們還必須繼續(xù)用真誠的態(tài)度去關(guān)心他。那他是不是感受到被關(guān)心,更容易原諒你我們呀?爸爸告訴你了一個秘密,人不原諒一個人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的態(tài)度。有沒有認錯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對方愿不愿意原諒我們。你覺得自己的態(tài)度如何?對方感受如何?老二:不太好。我:你能認識到很好,我相信以后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好?;貋淼穆飞侠洗笠恢痹陉P(guān)注淘寶物流,前天剛買的衛(wèi)衣,老大一直急不可耐想得到它了。褲子到了,上衣還沒到,一直在問我,某某物流在哪里,幾點到我們小區(qū)門口??此辈豢赡偷臉幼?,我就表達我的觀點:一般好的東西都需要一些耐心和等待的。急切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是本能;想得到而能忍得住時間的等待,這是本事。這是20%才能做得到的。旁邊兩個也附和,是的。到了小區(qū),老大主動跟我說,雖然褲子到了,我就暫時不拿了,還是等上衣到了我一齊去拿吧。
我知道,剛才的分享他聽進去了,并在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了。我敏銳的抓住了這一點,給他身份認定,力量加持,爸爸為你的決定感到高興,你能忍得住欲望,愿意等待,你在進步,這是少數(shù)人才能做得到的,非常了不起。明顯感到孩子的內(nèi)在力量。陪伴孩子需要高質(zhì)量,有多人陪而不伴。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不但光有想法想法,更要看能力。人生處處是教育,處處留心皆學問?真正的教育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孩子從每一個體驗中有收獲。
作者:張光輝歲月如歌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57c2dad5b9ff
來源: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