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心理咨詢機構淺析腐敗心理

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中心-廈門心理咨詢機構淺析腐敗心理

??????? 人的行為都受著一定心理的支配,人的腐敗行為也同樣如此?,F實中的一些社會病態(tài)心理對腐敗行為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在相互的交往過程中,彼此互相影響,從而形成連鎖性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就成為社會性的心理。這種社會心理現象雖然是低層次的、不系統(tǒng)的、自發(fā)的意識表現形式,但它對人們行為的影響作用卻不可低估。病態(tài)的社會心理與各種消極腐敗行為的關系,往往比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等高層次的社會意識更為直接和密切。這些消極腐敗行為雖然不乏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受著非理性的需要所驅使。因此,我們對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的探討,除了政治的、經濟的、歷史文化之外,還必須探討其社會心理方面的原因。

??????? 一 、由于社會病態(tài)心理并不代表我們這個社會心理的主流,它往往和一些正常的心理現象互為表里,相互交織,因此很容易被我們所忽視。但只要我們從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觀察和分析,就不難發(fā)現病態(tài)的社會心理的確在我們身邊存在著,并干擾、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行為。
?一切生物都服從自動平衡法則而生存,人類也是如此。如果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外界的刺激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人們就要作出恢復平衡的反應,而當這種反應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時,人的心理就會始終保持著一種不協(xié)調的狀態(tài)。改革的不斷深入,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新舊體制轉換的磨擦等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種種社會問題,諸如社會分配不公、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買官賣官等社會丑惡現象,使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接受的消極信號太多,如果不能正確把握,心理就會失去平衡。歸結起來,對人的腐敗行為產生影響的社會病態(tài)心理主要有以下表現:
??????? 1.對腐敗現象“聞著臭,吃著香”的矛盾心理。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對腐敗現象,人們往往談起來咬牙切齒,唯恐對少數腐敗分子懲處不力;相反當人們自覺或不自覺成為某一腐敗行為的直接受益者時,很少能堅持自己的初衷,堅決抵制的,更多地表現為半推半就,甚至一反常態(tài)為腐敗分子說情開脫。更有甚者,痛恨歸痛恨,當自己親口嘗到這決“臭豆腐”的味道后,對自己的行為不僅不感到內疚,反而覺得一切都是合理的,不沾一點反倒不合算。
??????? 2.“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投機心理。這種心理當初主要存在于個別素質不高、心術不正的領導干部之中,現在已經在社會許多有“權”的人中廣為滲透蔓延。這些有“權”的人,依仗職權,從行業(yè)和單位小團體利益出發(fā),置大局利益于不顧,不惜以犧牲國家和人民利益為代價,奉行“有權不用,過時作廢”的信條,千方百計地弄權謀私,拼命去攫取不正當利益,追求單位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值。
??????? 3.生活消費上互相攀比的虛榮心理。出于一種淺薄的自尊心,有錢的揮金如土,以錢多和會花錢為榮耀。無錢和錢少的想不通,便千方百計地搞錢裝門面,形成超前消費和畸形消費的習慣。相互攀比的結果,一些消費欲望高而實際收入低的人心理越來越不平衡,個別膽大的便想歪門邪道,甚至走上違紀違法道路。反腐敗斗爭中揭露出來的許多案例正是這種病態(tài)心理的最好印證。
??????? 4.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這是一種值得憂慮的社會流行病,其癥狀是體現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短期行為。表現猶為突出的是,一些黨政首腦為官一任,不是把工作目標放在長遠,通過自身堅韌不拔的努力改變面貌,造福一方,而是一味追求所謂政績,企圖在短期內得到升遷和提拔。于是乎,說假話、假數據、假樣板、假政績屢見不鮮。其結果政績上去了,干部升遷了,但所工作地仍然山河依舊,有的甚至后退,最終倒霉的還是老百姓。而一旦提拔升遷落空,便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什么理想、事業(yè)統(tǒng)統(tǒng)拋之腦后。
??????? 5.看一切都不順眼的賭氣心理。社會分配不公,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一些人自恃看破紅塵,看不到社會主流是積極向上的,而是以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片面地夸張和放大社會的陰暗面,一葉障目,是非不辯,良莠不分,自覺或不自覺地原諒了自己的某些不正常的舉動、不合理乃至不合法的要求。
??????? 6.視老實人為傻子的倒錯心理。如把堅持原則視為假正經,把謙讓大度視為迂腐,把橫行霸道視為有魄力,把腐化墮落分子? 視為能人等等??傊?,誰安分守己,廉潔自律,老老實實地說話辦事,誰就最多只能落得一個“好人”、“老實人”的美稱,而這個美稱在一些人眼中實際上成了無用和可憐的代名詞。因為社會上常常會產生這樣的邏輯偏見,人老實就不會動腦筋,不會動腦就辦不好事,辦不好事就不值得推崇和重用。
??????? 7.提倡廉潔自律與不甘吃虧的矛盾心理。廉潔自律是對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最基本要求。做到這一點,要求黨員干部必須以國家、集體和人民大眾利益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盡忠效力。而現實社會生活中,少數腐敗墮落分子或成天沉醉于燈紅酒綠、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之中;或憑借錢能通神,到處請客送禮,網絡關系,糾集黑勢力;或跑官買官,一旦得逞,賃借到手的權勢,作威作福,欺壓百姓。凡此種種與黨員干部必須保持自身廉潔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對自覺保持自身廉潔的黨員干部,無論從社會評價還是輿論宣傳上都很難得到有力支持,無形之中導致黨員干部廉潔自律意識減弱。
??????? 8.人格面具與真實人格截然分離的異常心態(tài)。人要在復雜的現實社會中生存,在某種特定場合戴上一定的人格面具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現在不少人把這種生存策略濫用到工作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場合。其具體表現是,在公開場合句句是原則話,官方語言,而背地里卻盡是一些深奧模糊得使人捉摸不透,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待人接物態(tài)度、處事方法和人生哲學。什么是與非、合法與非法、合理與不合理,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合理合法,就不存在是非了。這種異常變態(tài)心理不僅使一些腐敗分子越來越狡猾,一次又一次地逃脫了懲罰,而且把許多正直善良的人的心靈也攪得越來越陰暗混濁。
上述社會病態(tài)心理現象既是某些消極腐敗行為對現實心理環(huán)境不斷刺激惡化的結果,也是誘發(fā)各種消極腐敗行為的重要原因。

??????? 二、 現實社會心理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選擇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它既限制規(guī)定著行為選擇的范圍,又影響著個體行為的定向。社會病態(tài)心理作為現實社會心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引起重視,得到必要的疏導和控制,它就會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一定范圍內的人的行為表現出主要的影響力。因為與別的方面的影響力相比,它往往更強烈、更集中、更容易迎合人的某種需要。
???????? 社會病態(tài)心理雖然是一些淺層次的消極心理現象,但根據心理學的實驗,事物的表現現象往往比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即使象國家干部這樣一些文化素質較高的人,也極易被淺層次的社會病態(tài)心理所左右,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步入歧途。除少數懷有陰暗心理的人之外,大多數人的受影響是不自覺的。因此,以下一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就不大容易被人查覺。
??????? 首先,國家干部的角色心理受到破壞,遵守角色規(guī)范的自覺性降低。同一個角色,當社會上人們對某個角色的期待與要求不一致時,該角色扮演者的內心就會矛盾。內心沖突的結果,他完全可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干一些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該干的事,以恢復心理的平衡。實際社會中一慣作風正派、辦事認真的逐漸變得不那么認真,甚至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的現象已不少見。
??????? 其次,病態(tài)社會心理所造成的消極心理氛圍容易使腐敗行為受到原諒,以致合理化。什么“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什么“大公不能無私”,什么“不貪白不貪,不占白不占;貪了也白貪,占了也白占”等等,大家都這么想,這么認為,久而久之,一切都可以理解,一切都無所謂。而那些一切按章辦事,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己利益的反而顯得不正常了。這就是病態(tài)社會心理不加控制,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循環(huán),在不同的社會成員中不斷傳播溝通所造成的結果。而當這種不良心理內化為一些人的行為動機以后,再去矯正和防治就很不容易了。

??????? ?第三,病態(tài)社會心理強化極少數人的違紀違法動機。違紀違法犯罪是社會病態(tài)行為的極端表現。違紀違法行為往往是行為人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作的嘗試。雖然行為人自身的素質對其行為起決定作用,但由于心理環(huán)境是行為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社會的消極病態(tài)心理對違紀違法行為的付諸實施無疑也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在無用的人不違紀違法,違紀違法的人有本事,當官的貪污浪費再多不犯法,自己隨便撈點算什么的心理影響下,一些本來就有違紀違法心理傾向的人就會把自己的不良動機付諸行動。一旦從違紀違法中嘗到甜頭后,更感到那些病態(tài)心理的“合理”性,因而更加有恃無恐,挺而走險。
總之,病態(tài)社會心理不僅對種種社會問題的解決不利,也是誘發(fā)各種犯罪的一種很重要的心理基礎。

???????? 三、 從以上對腐敗行為的社會心理病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傳授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大家可能接受,而真正把它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往往有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較長過程;而不良社會心理從相互傳播到產生行為效應,其過程卻是十分短促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自覺的、下意識的行為動機往往比自覺的、意識到的動機具有更大的行為驅動力。因此,控制腐敗行為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就是控制和防止病態(tài)社會心理的發(fā)展和蔓延,盡量減少其惡性感染。
??????? 第一,充分發(fā)揮社會輿論的積極導向作用。社會輿論是大眾的意見和看法,是社會全體成員或大多數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說是信息溝通后的一種共鳴。正確的社會輿論是對人民群眾正確合理的意見、愿望和要求的綜合,與空洞抽象的政治口號和說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必要的政治口號和說教不可沒有,但應控制在最少和效果最佳的限度。否則,即使正確合理的輿論也不容易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在反腐敗的輿論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要特別注意典型案例的報道和評論。一方面,使人們看到黨和政府反腐倡廉的真正決心和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另一方面,以案說法說理,使流傳在社會上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和想法不打自消。
??????? 第二,注意解決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大多與一些消極腐敗現象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lián)系。下大力氣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往往比做許多思想政治工作,造多少社會輿論都管用。否則,道理講得再多也只是隔靴搔癢。
??????? 第三,改善群體思想氛圍。作為一個社會,大到各階層,小到每個單位、每個群眾,都有著自己特定的心理氛圍和心理環(huán)境,這種特定的心理氛圍和環(huán)境對其所在的每個成員都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在一種積極、友善的社會氛圍中,某些病態(tài)的社會心理就不大容易傳播蔓延,因為人們更相信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不會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和想法所左右。
??????? 第四,提高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拓寬干部群眾的知識面。容易接受暗示是一種盲目的表現,它往往與缺乏知識、缺乏經驗聯(lián)系在一起,也與個人性格上缺乏獨立性、不善于獨立思考有關。因此,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磨煉人們的意志,培養(yǎng)人們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減少人們接受他人暗示的可能,提高對病態(tài)社會心理傳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防止與腐敗行為息息相關的病態(tài)社會心理的傳播蔓延。


?相關文章

時間 : 2013-08-15
標簽 :
分類 : G 學習力提升
評論 : 0條

= 9 + 11

?